10.28 周二逢低买入这几潜力股重磅利好传闻震撼登场
-
相关简介:传, 华策影视 前三季度净利2.9亿 政府补助6695万 10月25日, 华策影视 (300133,SZ)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2.43亿元,同比增长79.75%;净利润为2.92亿元,同比增长39.68%。因收购克顿传媒增厚的净利润和政府补助分别为6751万元和6695万元。 记者注意到,从2011年到2013年, 华策影视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为负值;而今年前三季度,该数据为-5062万元。第三季度末, 华策影视 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合计逾20亿
-
文章来源:股海网作者:股海网发布时间:2014-10-27浏览次数:
传,华策影视前三季度净利2.9亿 政府补助6695万
10月25日,华策影视(300133,SZ)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2.43亿元,同比增长79.75%;净利润为2.92亿元,同比增长39.68%。因收购克顿传媒增厚的净利润和政府补助分别为6751万元和6695万元。
记者注意到,从2011年到2013年,华策影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为负值;而今年前三季度,该数据为-5062万元。第三季度末,华策影视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合计逾20亿元,在流动资产中占比超70%。对此,华策影视的解释是克顿传媒存货及公司影视剧生产规模扩大所致。
影评人赵珂嘉表示,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和存货占比较高是影视行业的特点。另外,受柯震东吸毒事件影响,其参与投资的《小时代4》,日后能否收回投资成本存在不确定性。
与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不同,华策影视靠电视剧起家,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电视剧销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都在九成以上,但今年以来,华策影视逐步加大对电影业务的投资力度。“成立华策影业,逐步加大投资影片的数量和投资比例,全面进军电影产业。”华策影视在报告中称。
除此之外,华策影视还通过收购股权并增资的方式持有高格影视18.1%股权,投资金额为4000万元;华策影视孙公司华策投资拟斥资3.23亿元收购韩国四大电影发行公司之一的NEW15%股权;而华策影视之前发布的定增预案显示,拟使用5亿元投资13部电影。
“目前包括华策影视在内主打电视剧业务的影业上市公司进军电影,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北京世纪嘉晓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经济顾问齐卿称。
三季报还显示,期末华策影视应收账款余额为9.8亿元,存货余额10.2亿元。“若期末影视作品的发行量较大,一般会形成较大金额的应收账款;存货基本都是摄制的影视作品。”易观智库分析师黄国锋称。
齐卿亦表示,目前大多数国内影视制作企业,单个影视作品投资占影视作品总投资的比例较高。一旦某部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未能公映或票房遭遇“滑铁卢”,将对当期业绩和企业现金流动性造成较大影响。财富赢家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上旬,华策影视宣布,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20亿元,同时拟向工行融资5亿元用于公司运营生产等经营活动。
传,万科前三季净赚64.6亿元 现金增至487亿
万科(000002.SZ)10月26日晚间发布的三季报显示,营业收入为631.4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4.8%。而去年同期该集团已实现合同销售1490.6亿,逼近1500亿大关。
万科表示,由于今年的项目竣工主要集中在四季度,万科前三季度结算不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万科实现竣工面积661.6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竣工面积的44.7%,较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但该集团董事会秘书谭华杰表示,公司四季度竣工面积占全年竣工的比例历来较高,今年这一特征尤为明显。随着未来几个月竣工交付高峰的到来,预计全年竣工量将与年初计划相差不大。
由于当前竣工不多,1~9月,万科实现营业收入631.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通过对“轻资产、重运营”模式的探索和推广,万科前三季度实现投资收益1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6.1%;最终实现净利润6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
截至三季度末,万科已售出尚未结算资源的合同金额为2193.7亿元,较年初增长35.1%。
在销售方面,万科前三季度表现积极。1~9月万科实现销售面积1263.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4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6.0%。
为了刺激销售,万科在今年以来加强营销创新,包括与淘宝联手推出淘宝账单抵房款活动,通过“万科经纪人平台”、“分享达人”等活动掀起全民营销浪潮,以及联合腾讯推出基于微信的购房理财服务等;同时,万科也加大了对产品方案的研发,并对部分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进行了优化,以期深入发掘市场需求,尽管公司的新开工节奏因此有所放缓,但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万科的产品竞争力,使万科继续保持安全合理的供货、库存结构。
加速销售的同时,万科在新增土地储备上表现谨慎,1~9月,万科新获取27个土地项目,对应规划建筑面积415.2万平方米。
土地支出的减少,使得万科可支配现金显着增加。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万科账面上的货币资金达到487.4亿元,较中期时增加58.8亿元。万科的净负债率也持续下降,目前仅为26.2%,继续保持在行业低位。
附表 万科三季报(1~9月)数据:
销售
销售面积126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0%;销售金额1490.6亿元,同比增长16.0%
营收及利润
营业收入为631.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4.8%
合同金额
截至三季度末,已售出尚未结算资源的合同金额为2193.7亿元,较年初增长35.1%。
土地
新获取27个土地项目,对应规划建筑面积415.2万平方米
负债率及现金流
截至三季度末,净负债率26.2%;货币资金487.4亿元
传,输血上海银行:第三大股东上港集团两年超60亿增持力挺
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的最初携手时间要追溯到2009年。而在过去的5年里,两家企业关系更是越发密切。
今年7月31日,上海银行召开的201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决议,拟向不超过200家的特定对象定向增发不超过7亿股股份,股份类型为人民币普通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发行价格拟定为人民币16.57元/股。
三个月之后,10月17日,上港集团(600018.SH)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上港集团以现金形式按每股不高于人民币16.57元的价格,认购不超过1亿股上海银行定向增发的股份。这也意味着,上海银行历史上的第五次增资扩股开始步入落实阶段。
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在过去的5年间,上海银行历次的增发价格一路攀升,从12.43元到去年年底的13.90元,今年更是增至16.57元。
有分析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相比某些上市银行的股价仍低于每股净资产,上海银行今年再次获得股东的溢价认购,一方面,一定是由于发展前景被看好,另一方面,未来的上市预期以及H股全流通等多重利好的原因。”
上港集团再次高溢价参与增发,
巩固股东地位
“上港集团拥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近年来获得的投资收益也相当丰厚。这其中就包括去年底对上海银行的战略投资。当然上海银行只是其投资的一个部分,他们的地产项目释放的利润也有明显增长。”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上海银行本次的增发价格仍然比该行2013年底的11.90元每股净资产高出4.67元。
上海银行在其2013年年报中指出,2013年本行定向增发4.7亿股普通股,募集资金65.33亿元,若将该4.7亿股计入报告期末普通股股数,则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11.90元。该价格比16.57的增发价低4.67元。
另外,该行上一次增发时的价格13.9元则是比其当时的每股净资产9.91元高出4元。
对于上港集团来说,此次已是连续第二年参与上海银行的定增计划,若按本次定增价格的上限16.57元计算,上港集团继去年斥资46亿元之后又需支付16.57亿元向上海银行输血。
资料显示,上港集团目前持有上海银行的股份比例为6.34%,为上海银行第三大股东,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先生担任上海银行董事职务、上港集团独立董事管一民先生担任上海银行的独立董事职务。
上港集团在公告中指出,本次关联交易维护了上港集团目前在上海银行的股东地位及影响力,符合上港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鉴于上海银行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经营质量较优,本次交易完成后,将根据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为上港集团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上港集团自今年9月10日开始停牌之后,至今仍无复牌迹象。但并不防碍其近来的频繁投资动作。近期,除了公告对上海银行的大手笔定增之外,更有传言称上港集团将斥资2亿元全资收购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引发足坛不小的震荡。
但由于上港集团目前仍处于停牌期间,其内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参与上海银行定增的事项尚需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等有权监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实施,所以目前一切都是以公告内容为准。
某位长期跟踪上港集团的分析师则对理财周报记者指出:“上港集团拥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近年来获得的投资收益也相当丰厚。这其中就包括去年底对上海银行的战略投资。当然上海银行只是其投资的一个部分,他们的地产项目释放的利润也有明显增长。”
该分析人士还表示:“上港集团在2013年年底开始战略投资上海银行,这个时间也正好是自贸区挂牌成立的时间。两家都属深耕上海本地的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关系实属情理之中。”
据理财周报记者梳理,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的最初携手时间要追溯到2009年。而在过去的5年里,两家企业关系更是越发密切。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上港集团第一次出现在上海银行的股东名单里,是在上海银行2009年到2010年间的第三次增资扩股期间。当时,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签订了《股份认购协议》,以每股12.43元的价格认购了2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但上港集团的股东排名仅在第40位。
当时的联合投资公司、汇丰银行、国际金融工资、上海商业银行成为认购股份最多的几家企业。
资料显示,2010年5月6日,经银监会同意,上海银行注册资本由26亿元变更为42.34亿元,新增注册资本包括本次增资扩股的3亿元和资本公司金转增股本的13.34亿元。
三年之后的2013年,上海银行开始了第四次增资扩股。在这次扩股方案中,上港集团开始作为大股东跃入人们的视野。
2013年12月25日,经上海银监局同意,上港集团在原持有上海银行股份的基础上认购本行新发行的股份,以每股13.90元的价格认购了上海银行2945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同时,中信国安(000839)有限公司、深圳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四川隆宝商贸有限公司开始浮出水面,同样参与认购了上海银行新发行股份。
在这次增资扩股中,上海银行共发行人民币普通股4.7亿股,上港集团就包揽了其中的将近3亿股。经过这次增资,上海银行的注册资本也由42.34亿元变更为47.04亿元。
携手大股东掘金自贸区,
筹建金融租赁公司近1年仍在推进中
“早在分行挂牌成立以前,总行就在框架设计、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和重点支持,重点加大了对自贸区分行跨境业务的资源配置力度,总行多个部门成为自贸区分行的强力支撑后台。”
除定增事项之外,最为外界关心的,当属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共同参与筹建的金融租赁项目进展,这无疑是双方在加强自贸区业务合作的一条重要纽带。
上海银行行长金煜今年年初时曾透露,该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申请已上报银监会,同时参与筹建的正是大股东上港集团。
理财周报记者就此问询上海银行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金融租赁公司目前仍在推进过程中。
虽然上海银行目前并未公开说明即将筹建的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定位,但据记者了解,其业务对象将主要以上港集团和自贸区分行客户为主,并将开展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同时,来自上港集团内部的消息也透露称,自贸区对集团的影响主要是长期影响,会提升公司的贸易集聚能力,物流集聚能力,还会出现围绕洋山港码头的衍生业态,并会呈增多趋势。
尽管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申请仍然没有得到来自监管层的放行,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地银行,自贸区分行及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无疑对上海银行来说颇具战略意义。
上海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实践者,我们也是深刻地经历和感受到了金融创新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该人士称:“早在分行挂牌成立以前,总行就在框架设计、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和重点支持,重点加大了对自贸区分行跨境业务的资源配置力度,总行多个部门成为自贸区分行的强力支撑后台。”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成立以来,已完成了“首笔境外银团贷款”、“首笔医疗企业对外投资”、“首单创新型投资类跨国公司总部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首单区内银行飞机经营性融资租赁业务”、“首笔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保函业务”等多种创新尝试。并开展了本外币资金池、境外投资交易、FT账户业务等多项自贸区创新业务。
9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正式上线,上海银行首批获得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A类会员资格,并在国际板启动后的第一时间成交了首笔iAu99.99的国际板合约。
截至目前,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已与3000余家区内企业客户达成业务合作关系,并为多家大型集团企业或上市公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上市还有多远?
监管层对于银行业上市的管控仍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但换个角度看,上市的预期同样为高溢价定增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实,上海银行的此次定增计划更多的是与补充资本金联系在一起,其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是在上海银行“H股上市受阻”之后的资本补充替补计划。
随着2014年接近尾声,上海银行“三年资本规划”(2012-2014)同样即将结束。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早在2011年9月,上海银行201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曾审议通过《上海银行2012-2014年资本管理规划》。
在2013年年中时期,上海银行曾将该三年目标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上调,即将原来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一级资本充足率9%、总资本充足率11%”调整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一级资本充足率9.5%、总资本充足率12%”,同时增加杠杆率指标目标为5%。
同时,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上海银行在2012-2014年资本需求为590亿元。这其中,该行计划通过内部积累240亿元,计划外部融资350亿元,包括2013年公开上市发行12亿股H股募集150亿元左右、A股上市募集150亿元左右和发行次级债券募集50亿元。
上海银行方面曾表示,修订资本管理规划的原因在于内外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同时上海银行也新制定了以“精品银行”为愿景的《上海银行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4年)》,因此目标资本充足率需要与三年发展规划一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显然,实际情况是,上海银行的A+H股计划受制于政策原因迟迟未能实现。但根据业务发展和盈利实现情况,上海银行必须通过新一轮定向增资扩股,对核心一级资本进行必要补充,以达到监管要求。”
今年以来,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最接近“上市”的时机当属今年年中的一次银行业集体预披露。6月30日晚间,上海银行与其他10家银行集体披露了招股说明书,一时间仿佛重燃了银行IPO的曙光。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或许仅是一次例行财报更新,监管层对于银行业上市的管控仍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华东地区某城商行高层曾对理财周报记者直言,“问题在于‘银行有情,监管无意’,银行虽然都希望早日上市,但却无奈身不由己。”
但上述业内人士也同时指出:“换个角度看,上市的预期同样为高溢价定增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11154.99亿元,其中负债总额为10532.74亿元,资产净额为622.25亿元。今年1-6月,上海银行营业收入为132.42亿元,实现净利润58.98亿元。
截至目前,该行前五大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为: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17.32%);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有限公司(7.20%);上港集团(6.34%);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6.30%);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3.00%)。
传,现代集团借壳棱光实业置入华东建筑作价10.8亿
停牌约7个月后,棱光实业(600629)筹划的资产重组事项终于浮出水面。
10月25日,棱光实业发布了资产重组预案。公司此次重组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棱光实业控股股东国盛集团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1.72亿股股份(占棱光实业总股本的49.44%)无偿划转给上海现代建筑设计 (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代集团);其二,棱光实业以全部资产与负债与现代集团持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东设计院)100%的股权进行置换;其三,上市公司向向现代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前述资产置换差额。
通过上述交易,棱光实业的控股股东将发生变化,且主营业务也将由制造业变更为建筑设计。截至2014年3月31日,经预估,棱光实业拟置出资产的预估值约为9.6亿元、拟置入资产的预估值约为10.8亿元,资产置换差额约为1.2亿元。按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价格10.85元/股计算,棱光实业就资产置换差额将向现代集团发行约1105.9907万股。
通过上述几项交易,现代集团将合计持有棱光实业1.83亿股,占比51%;国盛集团的持股数量则由2.5亿股降至7824.78万股,占比21.79%。现代集团将成为棱光实业控股股东,而国盛集团则退居次席。
据预案显示,棱光实业此次拟置入的华东设计院实力可谓不俗。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根据2014年ENR发布的最新排名,该公司位列“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的第58位。
同时,华东设计院为行业内业务资质最完整的行业龙头之一。据悉,华东设计院完成了包括东方明珠电视塔、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大楼等在内的大量标志性的设计方案。
2012年~2013年,华东设计院营业收入分别为35.24亿元、36.4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22亿元、1.08亿元。经初步预测,该公司2014年将实现1.21亿元的净利润。
棱光实业表示,现代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建筑设计集团之一,此次拟置入资产华东设计院为现代集团建筑设计主业运营平台,是一家以建筑设计为主的现代科技服务型公司。
传,太极集团加码大健康 藿香正气液提价
“从西南药业的金蝉脱壳,到桐君阁的转让未果,如今藿香正气液的接连利好消息,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其二级市场突破性表现的原因。”
“埃博拉病毒”绕了半个地球,给国内二级市场的医药股打了一针持久的兴奋剂。同时,登革热的继续扩散也让医药板块的投资者们尝到了甜头。连续两周,在大盘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医药股整体逆势上涨,被行业内形容为资金的“避风港”。其中,鲁抗医药(600789.SH),四环生物(000518.SZ)等都相继出现了涨停。
而10月20日出台的《登革热诊疗目录》又将一批医药股推上了高点,其中太极集团(600129.SH)凭借独家药品藿香正气液获得了追捧。而太极系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一系列举措和政策都对其带来影响。
产品提价20%,股价3个月翻倍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推出新规,宣布放开部分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新规出台,立刻引发了行业的巨大震动。不少拥有低价药品的公司都被重新看好,但却没有企业真正落实上调价格的措施。
此前,太极集团也被低价药束缚多年,而这一纸政策终于给太极集团松了绑。公司于10月10日发布公告称,将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上调20%,零售价也做出相应调整。西南证券研报则称,太极集团打响了低价药提价“第一枪”。事实上,藿香正气液陷入低价药怪圈多年,原料和辅料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制造商根本无利可图。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太极集团藿香正气液为独家品种,拥有定价机制,在低价药放开的背景下进行提价,无疑会推动“千亿太极”战略加速。
无独有偶,藿香正气液又被列为了《登革热诊疗目录》,这意味着在二级市场对“登革热概念”炒作的阶段,太极集团才是“真命太子”。此前,多家药企在面对涨势疯狂的概念炒作后都纷纷贴出公告与“登革热”澄清关系,而诊疗目录将藿香正气液纳入诊疗范围,势必让投资者们更冷静的做出选择。西南证券分析师指出,藿香正气水市场批件已超过100个,竞争十分惨烈。而藿香正气口服液目前市场上只有太极一家独售,且已经进入2012版国家基础药品配送名单。这些都是它给太极集团带来的利好。
太极集团的雄心远不止于此。除了继续深耕医药领域之外,公司又对天然饮用水投资业务加码布局。
据了解,太极水是目前阿依达公司生产的最主要的新产品,而除天然饮用水之外,阿依达公司还将生产“太极”凉茶。当然,这仅仅是太极集团整个大健康产业中的一部分。“太极驴肉”是公司力推的另一个相关产品,目前太极集团已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流转了2万亩土地,用于大规模养殖毛驴,同时建立屠宰场,除了解决太极天胶的原料问题,太极集团将试图把驴肉销往全国。太极集团健康品事业部总经理鲜亚则表示,“具有太极集团特色的药食同源的产品,以及下一步推出太极元养生早餐,都是公司为健康产业所打造的系列产品,目标是大健康产品在太极集团占半壁江山,打造双百亿。”不过,与传统的矿泉水产品推广渠道不同,“太极水”上市初期并未选择在商超、餐饮等传统的零售渠道进行推广,而是在太极集团旗下的桐君阁连锁药店进行销售,实行统一定价,并以“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促销。
转型模式存疑问
其实,已有多家药企上市公司延伸产业链,布局大健康领域,太极集团显然并不是先驱者。但是,纵观药企转行制水的公司如贵州百灵,并未在该领域中获得很好的市场份额。而各路药企叫嚣的大健康产业,是否成为医药行业各类公司未来盈利的最佳模式目前还未可知。
上市医药公司中,将该题材大做文章的当属广药白云山,一边打着“王老吉”凉茶商标权的官司,一边将国产伟哥的话题炒得沸沸扬扬。但即便如此,白云山今年来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即便赢了加多宝,白云山在凉茶业务上的竞争者也日益增多,市场份额独领风骚的时间不会太长久。而大健康产业中的各类产品恰是由于专利性,研发性的弱势,与药品领域的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药企纷纷将自己的战地转向“大健康”这个平台,其实是变相的削弱了对原先药品领域的投入。这对药企的跨界或转型而言,恐怕并不是一个利好的模式。毕竟,无论太极集团,还是白云山,都是依靠自己的独家研发药品而在药企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转型的大趋势也令太极集团按耐不住。如果能将“健康类产品”和原有药品形成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模式,才有可能在药企厮杀中获利。毕竟,饮用水也好,驴肉也好,都是一个可以被复制的产品,药企的杀手锏并不在此。
传,民营企业500强发布 苏宁第一
10月26日,由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中国统计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2014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调研排序榜单”(下称“调研榜”)完成。该研究结果显示,苏宁电器、联想控股、山东魏桥分别以2798.13亿元、2266.46亿元、2413.87亿元的营收和综合实力名列前三。
令人意外的是,沙钢和万达这两家营收很高的企业并未进入前十。而且,这份榜单与另一份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早前“民企500强榜单”前十名也有差异。
沙钢和万达“消失”
最新的这份“调研榜”显示,前十位分别为苏宁、联想、山东魏桥、华为、雨润、新疆广汇、华信能源以及恒力集团、广厦控股、三胞集团等。
前十家公司中,零售业占了两席,有苏宁、三胞;计算机通信业有两家,联想和华为;服务业则是雨润控股;石油化工公司也有三家:华信能源、广汇实业及恒力集团。
从榜单变化看,相比2013年,山东魏桥这家公司忽然冲进了今年的前三,将华为的名次由去年的第三挤至第四。而沙钢和万达集团也从2013年的前十位意外跌出。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了“2013年度江苏超百亿元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本报记者看到,沙钢去年营收为2280.36亿元、恒力集团为1350.26亿元;同时记者也查询到,华信能源在2013年的收入为2090亿元、万达的收入为1866亿元。
综合上述多家公司的去年营收数字推论:假设参考营收比较,沙钢的2014年座次可能要比华信能源更高一点;万达的排名也可能在恒力集团之前。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在调研榜的前三名,排名似乎并不是完全按照营收的多少来排列的,还要参考综合实力等因素。不过沙钢和万达没有出现在名单中仍然有些出乎意料。
相关消息还显示,500强企业的营收总额130658.78亿元,户均261.32亿元,同比增长18.98%;资产总额达116317.28亿元,户均233.6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71%;纳税总额4736.87亿元,户均纳税9.4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4.67%;税后净利润总额6498.77亿元,户均12.9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78%;吸纳就业738.03万人,户均员工达到1.4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1.18%。
金属冶炼仍居多
调研发现,入选调研榜的仍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批发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建筑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大的行业。受国家调控政策和行业结构变化的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居主导地位。
《第一财经日报》从2014年和2013年的同类榜单中发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业在前50名的公司都有11家,但细节有些许变化。除了在去年排名第四的江苏沙钢,今年的前十名中已不见踪影外,日照钢铁从2013年的第8位跌至今年的第51位。新进入今年50强榜单的还有华盛江泉这家企业。
而地产建筑业的变化也较多。进入前五十的公司分别有广厦控股(9)、苏宁环球(23)、复星高科(33)、江苏高力(40)、中天发展(41)和南通三建(42),2013年上榜的则是万达(6)、碧桂园(36),但在2014年的前50榜单中并没有出现这两家公司。
不同组织机构来做的排行榜单,也存在变化。
8月份,一份由全国工商联评选的民企500强榜单中,曾出现过沙钢、正威国际、万达、吉利控股及万科等前十大公司,但它们却没有在最新推出的这份“调研榜”前50之中。
此外,同样是2014年的榜单,部分企业的排名也不同。排名有差别的分别是雨润控股、新疆广汇、江苏新长江实业等。其中,江苏新长江实业在调研榜的座次很靠前,为第11位,但在工商联的排行榜中仅为第50位。
传,上港集团超60亿增持力挺
上港集团(600018)与上海银行的最初携手时间要追溯到2009年。而在过去的5年里,两家企业关系更是越发密切。
今年7月31日,上海银行召开的201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决议,拟向不超过200家的特定对象定向增发不超过7亿股股份,股份类型为人民币普通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发行价格拟定为人民币16.57元/股。
三个月之后,10月17日,上港集团(600018.SH)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上港集团以现金形式按每股不高于人民币16.57元的价格,认购不超过1亿股上海银行定向增发的股份。这也意味着,上海银行历史上的第五次增资扩股开始步入落实阶段。
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在过去的5年间,上海银行历次的增发价格一路攀升,从12.43元到去年年底的13.90元,今年更是增至16.57元。
有分析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相比某些上市银行的股价仍低于每股净资产,上海银行今年再次获得股东的溢价认购,一方面,一定是由于发展前景被看好,另一方面,未来的上市预期以及H股全流通等多重利好的原因。”
上港集团再次高溢价参与增发 巩固股东地位
“上港集团拥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近年来获得的投资收益也相当丰厚。这其中就包括去年底对上海银行的战略投资。当然上海银行只是其投资的一个部分,他们的地产项目释放的利润也有明显增长。”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上海银行本次的增发价格仍然比该行2013年底的11.90元每股净资产高出4.67元。
上海银行在其2013年年报中指出,2013年本行定向增发4.7亿股普通股,募集资金65.33亿元,若将该4.7亿股计入报告期末普通股股数,则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11.90元。该价格比16.57的增发价低4.67元。
另外,该行上一次增发时的价格13.9元则是比其当时的每股净资产9.91元高出4元。
对于上港集团来说,此次已是连续第二年参与上海银行的定增计划,若按本次定增价格的上限16.57元计算,上港集团继去年斥资46亿元之后又需支付16.57亿元向上海银行输血。
资料显示,上港集团目前持有上海银行的股份比例为6.34%,为上海银行第三大股东,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先生担任上海银行董事职务、上港集团独立董事管一民先生担任上海银行的独立董事职务。
上港集团在公告中指出,本次关联交易维护了上港集团目前在上海银行的股东地位及影响力,符合上港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鉴于上海银行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经营质量较优,本次交易完成后,将根据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为上港集团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上港集团自今年9月10日开始停牌之后,至今仍无复牌迹象。但并不防碍其近来的频繁投资动作。近期,除了公告对上海银行的大手笔定增之外,更有传言称上港集团将斥资2亿元全资收购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引发足坛不小的震荡。
但由于上港集团目前仍处于停牌期间,其内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参与上海银行定增的事项尚需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等有权监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实施,所以目前一切都是以公告内容为准。
某位长期跟踪上港集团的分析师则对理财周报记者指出:“上港集团拥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近年来获得的投资收益也相当丰厚。这其中就包括去年底对上海银行的战略投资。当然上海银行只是其投资的一个部分,他们的地产项目释放的利润也有明显增长。”
该分析人士还表示:“上港集团在2013年年底开始战略投资上海银行,这个时间也正好是自贸区挂牌成立的时间。两家都属深耕上海本地的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关系实属情理之中。”
据理财周报记者梳理,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的最初携手时间要追溯到2009年。而在过去的5年里,两家企业关系更是越发密切。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上港集团第一次出现在上海银行的股东名单里,是在上海银行2009年到2010年间的第三次增资扩股期间。当时,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签订了《股份认购协议》,以每股12.43元的价格认购了2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但上港集团的股东排名仅在第40位。
当时的联合投资公司、汇丰银行、国际金融工资、上海商业银行成为认购股份最多的几家企业。
资料显示,2010年5月6日,经银监会同意,上海银行注册资本由26亿元变更为42.34亿元,新增注册资本包括本次增资扩股的3亿元和资本公司金转增股本的13.34亿元。
三年之后的2013年,上海银行开始了第四次增资扩股。在这次扩股方案中,上港集团开始作为大股东跃入人们的视野。
2013年12月25日,经上海银监局同意,上港集团在原持有上海银行股份的基础上认购本行新发行的股份,以每股13.90元的价格认购了上海银行2945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同时,中信国安(000839)有限公司、深圳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四川隆宝商贸有限公司开始浮出水面,同样参与认购了上海银行新发行股份。
在这次增资扩股中,上海银行共发行人民币普通股4.7亿股,上港集团就包揽了其中的将近3亿股。经过这次增资,上海银行的注册资本也由42.34亿元变更为47.04亿元。
携手大股东掘金自贸区 筹建金融租赁公司近1年仍在推进中
“早在分行挂牌成立以前,总行就在框架设计、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和重点支持,重点加大了对自贸区分行跨境业务的资源配置力度,总行多个部门成为自贸区分行的强力支撑后台。”
除定增事项之外,最为外界关心的,当属上港集团与上海银行共同参与筹建的金融租赁项目进展,这无疑是双方在加强自贸区业务合作的一条重要纽带。
上海银行行长金煜今年年初时曾透露,该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申请已上报银监会,同时参与筹建的正是大股东上港集团。
理财周报记者就此问询上海银行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金融租赁公司目前仍在推进过程中。
虽然上海银行目前并未公开说明即将筹建的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定位,但据记者了解,其业务对象将主要以上港集团和自贸区分行客户为主,并将开展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同时,来自上港集团内部的消息也透露称,自贸区对集团的影响主要是长期影响,会提升公司的贸易集聚能力,物流集聚能力,还会出现围绕洋山港码头的衍生业态,并会呈增多趋势。
尽管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申请仍然没有得到来自监管层的放行,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地银行,自贸区分行及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无疑对上海银行来说颇具战略意义。
上海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实践者,我们也是深刻地经历和感受到了金融创新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该人士称:“早在分行挂牌成立以前,总行就在框架设计、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和重点支持,重点加大了对自贸区分行跨境业务的资源配置力度,总行多个部门成为自贸区分行的强力支撑后台。”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成立以来,已完成了“首笔境外银团贷款”、“首笔医疗企业对外投资”、“首单创新型投资类跨国公司总部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首单区内银行飞机经营性融资租赁业务”、“首笔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保函业务”等多种创新尝试。并开展了本外币资金池、境外投资交易、FT账户业务等多项自贸区创新业务。
9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正式上线,上海银行首批获得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A类会员资格,并在国际板启动后的第一时间成交了首笔iAu99.99的国际板合约。
截至目前,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已与3000余家区内企业客户达成业务合作关系,并为多家大型集团企业或上市公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上市还有多远?
监管层对于银行业上市的管控仍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但换个角度看,上市的预期同样为高溢价定增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实,上海银行的此次定增计划更多的是与补充资本金联系在一起,其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是在上海银行“H股上市受阻”之后的资本补充替补计划。
随着2014年接近尾声,上海银行“三年资本规划”(2012-2014)同样即将结束。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早在2011年9月,上海银行201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曾审议通过《上海银行2012-2014年资本管理规划》。
在2013年年中时期,上海银行曾将该三年目标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上调,即将原来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一级资本充足率9%、总资本充足率11%”调整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一级资本充足率9.5%、总资本充足率12%”,同时增加杠杆率指标目标为5%。
同时,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上海银行在2012-2014年资本需求为590亿元。这其中,该行计划通过内部积累240亿元,计划外部融资350亿元,包括2013年公开上市发行12亿股H股募集150亿元左右、A股上市募集150亿元左右和发行次级债券募集50亿元。
上海银行方面曾表示,修订资本管理规划的原因在于内外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同时上海银行也新制定了以“精品银行”为愿景的《上海银行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4年)》,因此目标资本充足率需要与三年发展规划一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显然,实际情况是,上海银行的A+H股计划受制于政策原因迟迟未能实现。但根据业务发展和盈利实现情况,上海银行必须通过新一轮定向增资扩股,对核心一级资本进行必要补充,以达到监管要求。”
今年以来,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最接近“上市”的时机当属今年年中的一次银行业集体预披露。6月30日晚间,上海银行与其他10家银行集体披露了招股说明书,一时间仿佛重燃了银行IPO的曙光。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或许仅是一次例行财报更新,监管层对于银行业上市的管控仍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华东地区某城商行高层曾对理财周报记者直言,“问题在于‘银行有情,监管无意’,银行虽然都希望早日上市,但却无奈身不由己。”
但上述业内人士也同时指出:“换个角度看,上市的预期同样为高溢价定增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11154.99亿元,其中负债总额为10532.74亿元,资产净额为622.25亿元。今年1-6月,上海银行营业收入为132.42亿元,实现净利润58.98亿元。
截至目前,该行前五大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为: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17.32%);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有限公司(7.20%);上港集团(6.34%);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6.30%);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3.00%)。
传,康芝药业前三季净利增长近8成 料全年增约3倍
康芝药业(行情,问诊)26日晚间披露三季度报,公司1-9月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28.19%,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3617.72万元,同比增长77.52%,基本每股收益0.12元。其中3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1.08亿元和1371.80万元,同比增长46.70%和261.93%。
公司预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盈利5670 万元至 6090 万元,同比增长281.82% 至 310.1%。公司表示,增长幅度较大的原因是:1、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使销售收入增加; 2、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降低;3、四季度公司计划出售暂时闲置的办公楼预计会增加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