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19行情”重现
-
相关简介:如果以当年的“5.19行情”为借鉴,投资者目前应放下“风格转换”的纠结,配置重心仍应是成长股,但应警惕概念类成长股回调,着重配置业绩支撑型成长股。 国内各行业景气状况依然较弱,但基本都未进一步恶化,预计四季度的经济同比数据会相比三季度出现弱回升。但海外环境和国内环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这引发了一个很纠结的矛盾点——在市场判断中到底是相信长期历史经验,还是相信短期的“后视镜”? 如果相信历史经验,那么四季度宏观数据的改善应该会给股市上涨带来动力;但是如果观察短期的“后视镜”,宏观数据却和
-
文章来源:股海网作者:股海网发布时间:2014-11-02浏览次数:
如果以当年的“5.19行情”为借鉴,投资者目前应放下“风格转换”的纠结,配置重心仍应是成长股,但应警惕概念类成长股回调,着重配置业绩支撑型成长股。 国内各行业景气状况依然较弱,但基本都未进一步恶化,预计四季度的经济同比数据会相比三季度出现弱回升。但海外环境和国内环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这引发了一个很纠结的矛盾点——在市场判断中到底是相信长期历史经验,还是相信短期的“后视镜”? 如果相信历史经验,那么四季度宏观数据的改善应该会给股市上涨带来动力;但是如果观察短期的“后视镜”,宏观数据却和股市是反向的,会不会在四季度宏观数据改善而股市反而下跌? 全球资本市场是联动的,但这个经验也失效了——上半年海外股市普遍上涨,但A股表现却很弱;但进入三季度以后,海外股市均出现明显调整,A股反而出现大幅上涨。如果相信历史经验,那么A股最终也难逃一场大跌;但是如果观察短期的“后视镜”,A股2014年和海外是反向的。 很多投资经历较长的投资者都认为,现在的市场特征和1998-2001年非常类似,当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5.19行情”。最近我也将现在和“5.19”前后的市场进行了详细对比,确实发现了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2014年基本面和股市也是脱钩的;国内股市以及政策面和海外刚好是反向的;当前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化期;政策和舆论对股市也是百般呵护;小票和主题概念也被市场疯狂追捧;最后,2014年A股很多资本运作的案例也让我们隐约看到了1999年的影子。 站在现在的时点,“5.19行情”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不妨着重关注其后期的一些特征:首先, 从“5.19行情”启动到最终结束,小盘股始终强于大盘股,没有发生“风格转换”。直到大盘见顶回落之后,大小齐跌,由于大盘股跌得比小盘股少,才发生了“风格转换”。其次,美国“科网泡沫”破灭后,A股的行业特征明显发生变化。美国“科网泡沫”于2000年3月破灭,但在此后一年,A股仍为牛市。不过若以“科网泡沫”破灭的时间为界,我们发现,“5.19行情”的上、下半场,强势行业明显不同——之前,传媒、电子、计算机等科技类行业容易出牛股;之后,汽车、医药等偏消费类的行业中更容易出牛股(地产是两个阶段均最强势的行业,因为当时是地产市场刚开始商品化的阶段)。 结合以上市场特征,在当前时点,我们对投资者的操作建议是: 其一,短期内基本面和海外因素对A股市场的影响并不会太大,最重要的还是政策和政治环境,目前来看该环境仍在进一步改善,因此年内对市场继续乐观,2015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政策风险。而从2014年以来的政策路径来看,“供给+需求”双向发力的政策路径越来越清晰,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信心。而从长期来看,引发市场真正调整的风险可能也会来自政策面,比如注册制的放开、对兼并收购违规模式的清查、货币政策收紧等,这些风险事件在2015年是有可能出现的。 其二,放下“风格转换”的纠结,配置重心仍应是成长股,但应警惕概念类成长股回调,着重配置业绩支撑型成长股。很多投资者都预期会有一次轰轰烈烈的“风格转换”来结束本次行情(类似于2007年的“5.30”)。但从“5.19行情”可以看出,有些时候一轮行情从始到终都可能没发生过“风格转换”。所以,不必太纠结于“风格转换”的问题,关键是选出什么行业是符合大时代背景的“真成长”。比如目前的地产股明显属于大盘蓝筹股,但回到1999-2001年,地产股却是当时空间最大的成长股,因此表现最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警惕近期纳斯达克指数回调对国内一些概念类成长股的冲击(正如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后,虽然A股继续上涨,但科技股表现明显回落),因此建议投资者超配三季报有明显业绩支撑且前期涨幅不大的成长股——海工、医药、环保,此外还建议关注9月数据超预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作者为广发证券 策略部行业比较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