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周一绝杀性传闻泄密(独家版)
-
相关简介:传:对垒小米阿里 长虹百亿压注家庭互联网 一直站在互联网潮头的阿里巴巴或许没有想到,他试图拉老牌家电(行情 专区)企业入伙,共同打造互联网电视的完美计划,会被对方拒绝。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从近日开始,阿里派出多路人马,赴各大彩电企业逐一游说。目前,海尔已高调宣布加入智能TV生态联盟。但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认为,即使有个别企业加入这一联盟,但在家电企业都在自行打造家庭互联网,阿里的生态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很难说。 这样的担忧阻挡不住IT企业在这个炎炎夏日做智能电视的冲动:继乐视、联
-
文章来源:股海网作者:股海网发布时间:2013-08-12浏览次数:
传:对垒小米阿里 长虹百亿压注家庭互联网
一直站在互联网潮头的阿里巴巴或许没有想到,他试图拉老牌家电(行情 专区)企业“入伙”,共同打造互联网电视的完美计划,会被对方拒绝。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从近日开始,阿里派出多路人马,赴各大彩电企业逐一游说。目前,海尔已高调宣布加入“智能TV生态联盟”。但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认为,即使有个别企业加入这一联盟,但在家电企业都在自行打造家庭互联网,阿里的生态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很难说。
这样的担忧阻挡不住IT企业在这个炎炎夏日做智能电视的冲动:继乐视、联想高调进军智能电视产业之后,小米、PPTV也相继“杀入”。
四川长虹内部人士透露,虽然他们目前与阿里有深度交流,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但对于长虹来说,已经投入百亿元重金打造家庭互联网,“这才是我们要挖掘的处女地。”
争夺家庭互联网
7月23日,阿里巴巴联合华数传媒推出阿里盒子并高调发布阿里智能TV操作系统,拟完成其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四屏合一”的战略。按照阿里的规划——成立阿里智能TV生态联盟,并邀请创维、长虹、康佳、海尔等彩电企业加入该系统。
四川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透露,“阿里想让我们用它的操作系统,长虹仅仅做硬件提供商,长虹不会这样做的。”康佳、创维等也否认与阿里有合作。
在互联网行业类似事件并不少见,有IT行业分析人士称,乐视、小米、PPTV等作为电视领域的新进入者,都想借传统彩电厂来“壮威”,想必阿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电视领域,它是一个后来者,需要硬件厂的配合才能把其生态建好。不过,彩电厂对被“傍大款”“借名声”似乎都不太愿意。
但海尔就在阿里逐一游说的开始,即高调宣布加入生态联盟。刘步尘分析说,对于大的彩电企业而言,不仅是不愿意给阿里做硬件提供商,而且关键在于阿里的系统一旦植入电视终端,有可能影响消费体验,继而影响销售业绩。刘步尘认为,大彩电企业或许通过拒绝,才能够与阿里谈判时有更大的议价权。
就此,阿里是否会修改他们与家电企业的合作条件,记者未能获悉阿里游说的详情。
Display research的数据表明,智能电视普及的速度很快,预计到2015年末将累计超过5亿台。这与智能手机预计全球年销量4.2亿、平板数千万相比,这个市场的容量非常可观。
中投顾问家电行业研究员任敏琪分析说:“互联网企业频繁涉足其他行业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来源有限,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流量变现能力低,这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三网融合趋势明显,手机、电视等与互联网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为互联网企业跨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
2.55亿收地方品牌五粮液参战中低端
五粮液集团“十二五”的千亿目标、白酒寒冬的持续“发酵”,高档白酒销售的严重下滑,迫使五粮液(000858.SZ)“祭出”了其酝酿许久的并购重组这步棋。
8月6日,五粮液发布公告称,拟出资2.55亿元与河北永不分梨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不分梨酒业”)、北京和君咨询公司等四方成立河北永不分梨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持股51%,新成立的公司将作为五粮液北方灌装基地。这也是五粮液首次布局区域市场,并首次走出四川建灌装基地。
永不分梨目前的年销售收入不足亿元。在五粮液“十二五”期间为集团贡献百亿收入的承诺下,可谓“九牛之一毛”。在高端白酒销售持续遇冷的情况下,五粮液区域品牌并购的“新玩法”,能否帮助其达成百亿目标,还需拭目以待。
复制啤酒业扩张模式?
白酒行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如何在困境中突围成为当下每个酒企面临的问题。
五粮液在当日公告中表示,对外投资设立新公司,是为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外延式扩张之路,借力于地方性酒业资源和区域性市场,为中低价位酒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不过,对于五粮液外延式扩张的思路业内看法褒贬不一,分歧巨大。
反对者认为,此举稀释了五粮液品牌,平均了中档品牌的利润,抢占了本来属于自己的份额;而支持者认为在区域市场投资建设灌装基地,有利于五粮液加速区域市场布局,加强对区域市场培育与控制能力。
白酒营销专家舒国华甚至在其认证的新浪微博上称,“未来低端白酒的竞争会像啤酒一样,以运输半径为中心建立区域低端市场,五粮液对河北酒企的收购也意在降低包装、运输等成本,以提高利润率。”
否极泰基金董宝珍则认为,“白酒不是啤酒,啤酒必须选择在当地生产,不能长途运输。白酒的价值来源于原产地。到异地建厂基本没有优势,当然产业转型期间,企业的做法有其合理性,最后价格需要观察。”
不过,五粮液似乎对此寄予厚望。五粮液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彭智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次在邯郸出资建立股份公司是五粮液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一步,河北永不分梨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根据华北市场的消费者口味和需求,主要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区域性中价位产品。而产品销售的相关咨询和策划则由有着丰富的酒水营销经验的和君咨询负责。”
据了解,新成立的河北永不分梨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除加大现有品牌打造力度,提升其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以外,还将着重加大30元~100元、100元~300元等中低价位的产品开发和打造力度,并希望通过3~4年时间,打造出销售规模上10亿元的区域品牌。
五粮液董事长唐桥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此次五粮液引入的投资方,各有优势,强强合作后,可以预见,其新品导入市场速度会很快,不会遭遇文化阻隔。”
实际上,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还是销售体量来看,永不分梨酒业在白酒行业来说,都相对陌生。
在白酒定位研究专家吴春芳看来,“五粮液51%控股‘永不分梨’白酒品牌仍需注意三大问题:一、从品牌打造的角度上看,‘永不分梨’的品牌名跟白酒品类没有任何的关联性,最理想的解决方式是重新命名,舍弃‘永不分梨’;二、五粮液需要与‘永不分梨’拉开足够的距离,否则将伤害五粮液高档的品牌认知;三、 ‘永不分梨’需要重新定位。”
吴春芳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一位熟知华北市场的白酒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在邯郸,永不分梨品牌下的酒根本就卖不动,很多县城都有自己的酒厂。”
此外,上述上市公司董秘还告诉记者,“永不分梨酒业几年前就是五粮液的北方灌装厂了,已经合作多年了。”该董秘所言并非没有根据,2009年11月邯郸市当地媒体就曾报道,五粮液与永不分梨酒业及石家庄桥西糖酒食品(行情 专区)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就合作生产销售五粮液系列酒举行了签约仪式。
“新公司将推什么品牌,究竟是否还会使用永不分梨品牌,取决于新公司的发展情况和和君咨询的调研结果等。”彭智辅告诉记者,“不过,新公司会以推新品牌为主,而且主打区域性品牌,现有的五粮液主品牌只会在宜宾当地生产灌装,不会在该基地灌装。新公司所有产品均直接从四川宜宾输送到临漳进行勾调灌装,并标注‘宜宾五粮液股份公司出品、河北永不分梨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灌装’双标识。”
彭智辅还告诉记者,“五粮液未来不排除参照河北模式对其他区域的厂商进行整合和重组,以形成各个灌装基地和区域品牌运作基地,形成点面结合的布局。”
白酒专家肖竹青告诉记者,“纵观我国白酒行业的兼并重组,之所以没有像啤酒行业那么集中,其原因就是因为是白酒区域性特点太强。如果仅仅凭借资金、规模等进行并购,会遭遇水土不服。”
而另一位白酒营销专家铁犁则认为,“今年上半年,受‘三公消费’禁令、军队‘禁酒令’等政令影响,白酒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高档白酒销售下滑,中档白酒的份额在提升严重,五粮液此番运作瞄准中价位的白酒应该是有市场机会的。”
不过铁犁同时强调,“此前五粮液运作六和液等中档白酒品牌并不是很成功,引入和君等合作方加入新鲜血液,可以持谨慎乐观态度。”
>
8月5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发布的一条干部任前公示引发业界关注。公示显示,上海汽车(行情 专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永明拟任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在这条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背后,牵连到百联集团这艘国有商业航母未来的前进方向。知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百联集团董事长、总裁将双双换人。现任总裁贺涛的接替者是上汽集团副总裁叶永明;而董事长马新生的接替者将是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陈晓宏。
“董事长、总裁双双更换是因为现任董事长马新生和总裁贺涛不和,双方的分歧影响到了工作。决策者决定将两人调离,‘各打五十大板’。”上述人士表示。
作为上海国资委主管的大型流通企业,百联集团历来以“老大”的姿态出现在零售业。尽管百联集团2012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亿元,不过其“大而不强”“体制僵化”的国企作风也为业界所诟病。
随着叶永明调任百联,成立十年的百联集团也将迎来它的第三位总裁,这位来自汽车领域,擅长营销的领导者将带领百联集团驶向何方?
频频换帅
据多人透露,现任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与总裁因长期不和,影响到工作,将被双双调离。
8月6日,上海资深媒体人、新浪认证用户“赤峰71”发布微博称:上汽集团副总裁叶永明升任百联集团总裁的消息在公示上明确了,市国资委副主任陈晓宏调任百联集团董事长的消息也明朗了。据多人透露,现任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与总裁因长期不和,影响到工作,将被双双调离。
有知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百联集团高层变动与现任董事长、总裁的分歧不无关系。记者就此进行多方求证,一位百联集团内部人士表示,“董事长和总裁的关系微妙,这是百联集团都知道的事情。”
“双方的分歧在于公司治理的思路不同。作为董事长的马新生喜欢亲力亲为,事无巨细,感觉不像董事长,倒像总裁。这使得董事长和总裁之间的权力区分变得相当微妙。”一位接近百联集团的人士告诉记者。
“举例来说,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同时还兼任下属子公司联华集团的董事长。而根据惯例,这一职务应该由百联集团总裁来担任。”上述人士表示。
“贺涛做资本出身,但马新生比较强势,贺涛很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贺涛在职期间,百联也没有太大变化。”对于双方合作,亦有媒体如此评价。
资料显示,百联集团现任总裁贺涛拥有超过30年的流通行业经验。历任上海市粮食供应公司经理、党总支书记,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
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在上任之前,曾经担任上海电气总公司总裁,以及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具有丰厚的大型企业经营管理和资产重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百联自2003年组建以来,高层人事变动频繁,董事长和总裁的职位均出现三次更迭。2003年,张新生出任第一任董事长,至2006年4 月调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时任宝山区委书记的薛全荣随即空降,出任第二任董事长。2006年12月,因牵扯到陈良宇一案,薛全荣接受相关部门审查。 2008年1月,时任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的马新生接替薛全荣,调任百联集团董事长。
百联集团第一任总裁王宗南于2006年6月调任光明集团担任董事长,此后,百联集团总裁职位一直长期空缺,直至2007年9月,原百联集团副董事长吕勇明才正式担任总裁和党委副书记。2009年9月,吕勇明调任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贺涛出任上海百联的第三位总裁。
外面看来极为鼓舞人心的“涨薪”在公司内部被“暗度陈仓”
一直以来,坐拥逾百万员工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被外界称作“代工航母”,逐年增多的员工与营收额,也一度让外界看不到这艘巨无霸的“天花板”。
但近日的一场“停工”风波和正在谈判中的员工“分流”风波,让富士康内部的劳资深层矛盾愈发凸显;更让人担忧的是,自2010年6月富士康发生系列“坠楼”案后,富士康的人力资源政策调整正让这艘代工航母遭遇史无前例的“系统危机”。
2010年中,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提出员工薪资翻番,三年来,员工底薪也几乎实现了这一目标,但问题是,普通员工此前的包吃、管住等隐形福利也被计算到了工资内;此外,诸多新颁布的人力资源政策,正让富士康的管理激励政策失效,进而导致优秀管理人员、熟练产线工人流失,代工航母的“制造水平”频现隐忧。
员工离心
虽然底薪一涨再涨,但富士康深圳普工的月收入却基本没有变化,外面看来极为鼓舞人心的“涨薪”在富士康内部被“暗度陈仓”。
近日,富士康深圳龙华科技园内,约200名白班员工参与“停工”,这些员工从消费电子产品事业群(CCPBG,富士康内部简称“CP”)工作区D4栋3楼走到工会总部,边走边喊口号要求加工资。
“涨薪”是“停工”员工们的一致要求。参与其中的某员工透露,富士康给该厂某部门的技术工作人员涨了20%的工资,而周边部门和生产部门人员工资一分未调,进而直接引发该次事件。
CP在富士康内部主要负责游戏机生产,诸如微软Xbox等产品即出自该事业群。近年来,因为成本控制“压力山大”,该事业群员工的工资并不高,诸如非法雇用童工等问题均被媒体爆出。
“涨薪”风波之外,CP员工2012年年终绩效奖在2013年年中只发放一半,未兑现当时的承诺,也加重了员工对公司的不满。
同时,在全球经济需求疲弱面前,CP对员工加班时间的管控导致员工收入减少也成为深层诱因。
2010年11月前,深圳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一名普通产线工人(下称“普工”)的每月平均底薪是1200元,月均加班80~90个小时,收入近3000元。
为缓解富士康的劳资矛盾,富士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郭台铭大刀阔斧地将深圳普工的月均底薪上调至2000元,但月均加班小时数下降为60小时,员工收入基本不变。2012年,富士康深圳普工每月底薪再次调整至2100元,但月均加班小时数再次下降至约48个小时。
这也就是说,虽然底薪一涨再涨,但富士康深圳普工的月收入却基本没有变化,外面看来极为鼓舞人心的“涨薪”在富士康内部被“暗度陈仓”。而因为当年上半年的系列员工“坠楼”事件,富士康科技集团“二号人物”戴正吴“二度出山”就任集团总人资长。其第一个人资新政就是员工原先包吃每月约240元,管住每月约110元,也被作为薪酬的一部分正式列入员工月薪内。
这样的人资政策直接导致了富士康普工对公司忠诚度的降低。仍在谈判中的群康科技员工“分流”风波,众多员工要求被公司辞退而非“自离”,就是直接证明。
所谓“分流”,是指富士康内部根据各事业群生产线的订单充裕程度不同,将富余人力调整至订单需求旺盛、人力不足的事业群生产线,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而“自离”则是指富士康员工不满公司待遇或政策,主动离职,富士康不必支付违约金。
资料显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隶属于富士康旗下群创光电事业群。群创光电专业从事各种面板生产。
2013年5 月起至6月上旬,群康科技深圳工厂全面停工,据不愿具名的富士康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3000~4000人受到“分流”的影响。富士康发言人刘坤回应称,目前该事件正在解决中:“群康科技待分流员工已分流至其他事业群的,有736人;其中,回河南工厂工作的有4人,自愿去宁波的有190人。现在工厂还有 3456名待分流人员。”
正是这3456名待“分流”员工,主动向富士康提出了“被辞退的要求”。
所谓“被辞退的要求”,即这部分普工不愿“自离”,而是希望富士康主动裁员,从而获得来自富士康的薪酬补偿。
“群康科技是非常特殊的事业群。”前述不愿具名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该事业群员工稳定性很好,普遍工龄较长,75%的员工工龄在3~5年,甚至有的员工工龄长达15年。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富士康主动解约,将不得不向员工提供N+1(N指在富士康的工作年限)个月的离职补偿。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为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该公司分流前就早早启动了人资沟通会,截至8月1日,这些沟通会多达60余场。
富士康承诺称,公司不裁员是底线,像深圳、河南等园区都已进入订单旺季,愿意迁往富士康深圳外园区的员工,无论管理层还是普工,都有数额不等的安家费;且富士康鼓励员工返乡,去富士康河南、南宁、四川、武汉等园区就业;愿意继续留在深圳园区其他事业群的员工待遇则“就高不就低”……
国内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由安利纽崔莱培育,时至今日,以直销模式为渠道特征的安利纽崔莱、如新等外资品牌仍然在当前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标志性的直销渠道也成为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主要销售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汤臣倍健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在非直销领域进行深耕,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在直销领域,安利等企业已经做得很成功,如果我们继续采取直销方式,很难获得竞争的优势,而此前汤臣倍健的创业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药店、商超等传统渠道资源,这是汤臣倍健选择非直销模式的重要原因。”汤臣倍健副总经理吴震瑜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解释称。
占领传统渠道资源
根据汤臣倍健刚刚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 月底,汤臣倍健在传统渠道的销售终端数量已经超过35000个,在96家全国百强连锁药店和41家全国百强商业超市拥有销售专柜,这个数字比3年前汤臣倍健上市之初已经增长了近4倍。而来自于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早在5年前,汤臣倍健在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非直销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就已达到了10%。
“我们从2002年在国内零售市场引入专柜加营养顾问销售模式,由此奠定了这个行业的基本推广模式。”吴震瑜表示。“专柜+营养顾问”的营销方式,即由汤臣倍健对经销商的营养顾问进行营养基础知识、产品和顾客服务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其能够为顾客提供基本的膳食营养和健康指导。
在以“专柜+营养顾问”为核心的营销模式下,汤臣倍健近年来形成了以区域经销、直供终端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渠道的销售方式。以专业化、扁平化、结构化策略,从渠道架构上减免因为业务交叉、客户重叠等原因造成的渠道内耗;减少因为经销商不专业造成的渠道网络建设不力等问题。
其中,区域经销以城市或地区为单位,汤臣倍健选择一个或多个有资金实力、网络覆盖能力强、有较强市场推广能力、认可其经营理念的团队作为汤臣倍健的区域经销商。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汤臣倍健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品牌建设、营销策划、市场管理以及整合全国经销商的网络、针对经销商及营养顾问进行培训;而作为区域经销商,则负责销售网络拓展、产品分销、促销等。
而考察汤臣倍健的直供终端模式可以发现,其大部分的终端都以百强连锁药店和商超等零售终端为主。由于这些全国大型连锁零售机构都具有销售网络覆盖面广、销售能力强以及跨区域的特点,汤臣倍健选择与其直接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编者按/ LVMH觊觎爱马仕许久了。日前,LVMH集团在公布半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时,宣布增持爱马仕股份至23.1%,至此,爱马仕家族成员之外的股权只剩6%左右没在LVMH手中。而爱马仕也不甘示弱,先是收购上游的鳄鱼养殖厂,进一步控制产业链上游,提升利润率,接下来宣布计划在法国新增皮具工厂,以期扩大产能。爱马仕曾将“饥渴营销”做到极致,但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否与其传统的营销策略相悖?爱马仕是否还是国人最期待的奢侈品之一?请看本期报道。
在中国打拼几十年的东南亚富商Seow,两个月前去了一趟美国洛杉矶。在贝弗利山,他发现爱马仕门店里同时有一只“铂金包”(Birkin)和一只“凯莉包”(Kelly).
Seow在时尚行业经营多年,也是爱马仕的粉丝,此景令他颇感震惊:“从来没在一间店里同时遇见两只包,能有一个就算运气不错了。爱马仕店里出现这样的存货,是经济不好的一个信号。”
2013年7 月,爱马仕宣布其在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地区计划新开两家生产工厂,工厂将全部用于皮革手工制品的生产,消息发出,令粉丝喜忧参半。业内分析认为,爱马仕的增产并不会缩短“铂金包”等旗舰产品的等待时间,而仅仅是缓解爱马仕门店产品大面积缺货的状况。
作为上市公司,面对LVMH主席阿诺的收购野心,爱马仕在延续“饥渴营销”的同时,正努力保持着增长的节奏。
“中国长安目前是一不给技术和车型,二不给资金支持,我们必须脱离他,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
与中国长安[]“结婚”4年,昌河汽车(行情 专区)又即将恢复“单身”。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江西省政府相关领导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明确表示,鼓励昌河汽车等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随后,有消息称中国长安已与江西省政府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将昌河汽车中的景德镇基地和九江基地以重组或其他方式剥离出长安体系,而隶属于昌河汽车的合肥基地划归长安。
但昌河汽车的“单身情歌”或许唱不了多久。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江西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目前与昌河汽车同处江西的江铃汽车,正在与昌河汽车密切接触。
从2009年11月被中国长安收购之后,经历了近4年“包办婚姻”的昌河汽车,或许现在正憧憬着新生活。然而,在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昌河汽车在二次重组后能够获得新生吗?
二次重组
“现在还不到说这个事情(指昌河汽车脱离长安谋求二次重组)的时候。”8月6日,中国长安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情况不好说,但是中国长安会尊重企业的意愿。”而昌河汽车公关处处长王树红则以“正在放高温假,具体情况不清楚”为由,谢绝了记者的采访。
然而,一切谜团或许都将在近期揭晓。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江西省政府的强力干预,中国长安与江西省就昌河汽车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不久前,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全体(扩大)会议上明确表示,鼓励昌河汽车等企业兼并重组。
业内人士认为,由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发表讲话来推动央企的重组,这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促使鹿心社做出此番举措的背后,其实是地方政府对昌河汽车业绩的担忧以及昌河汽车与其母公司中国长安矛盾不可调和的体现。
“很显然,江西省十分担忧昌河汽车发展停滞会拖江西省汽车工业的后腿,而且所在地政府还担心会再度引发群体性事件。”上述业内人士称。汽车工业是江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江西汽车工业占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对于实力并不强的中部落后地区江西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始于2012年1月的昌河停工事件,给昌河汽车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2009年11月,哈飞、昌河等原属于中航集团的汽车资产悉数划拨到中国长安。在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的主导下,开启了艰难的重组之路。后来,中国长安准备将昌河汽车旗下的昌河铃木与长安铃木合并,同时昌河铃木腾出的生产资质转让给长安马自达。 2012年1月,该方案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同意,但在批文尚未下发之际,此事却遭遇了江西省地方政府和昌河汽车的狙击,昌河汽车方面还以停工来抗议生产资质被转移一事。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同时,中国长安与昌河汽车之间的关系开始迅速恶化,中国长安派驻昌河汽车的管理层悉数退出,昌河汽车开始处于自治状态。
在自治状态下,中国长安也停止了对昌河汽车产品和资金的投入,这直接导致昌河汽车2012年20万辆的销量目标最终只完成了 50%。今年上半年,昌河汽车销量再次下滑,其中,昌河铃木销售4.3万辆,同比下滑1.18%;自主品牌销售1.1万辆,同比下滑45.49%。“中国长安目前是一不给技术和车型,二不给资金支持,我们必须要脱离他,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有媒体援引昌河汽车内部人士的话表示。
谁来接盘
如果说中国长安和昌河汽车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且“离婚”已成定局,那谁又会成为昌河汽车的接盘者?这是目前业内关注的焦点。
目前,多个信息源都将江铃集团视为重组昌河汽车的重要力量,作为江西省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江铃集团近几年发展颇为抢眼。江铃集团旗下主要企业江铃汽车(000550.SZ)在2012年的产销量突破了20万辆,2013年上半年其产量增幅超过7%,达到了11.15万辆。从财务数据来看,江铃汽车2012年的净利润高达151690.37万元,甚至高于长安汽车(中国长安旗下上市公司,000620.SZ)的净利润表现。
在鹿心社不久前做出前述表态的同时,其在讲话中也同时提出要支持江铃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显然,在国家层面对汽车产能控制和新建工厂设限的情况下,通过重组产能过剩的昌河汽车(目前昌河汽车拥有30万辆产能)不失为江铃集团扩大生产规模的捷径。
据记者了解,早在去年1月份昌河汽车与中国长安发生分歧之后,江西省政府就打算让江铃来接管昌河的业务,但由于江铃是上市公司,复杂的股权关系让此事的推进一直颇为缓慢。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选择江铃集团参与重组昌河汽车,也有利于缓解中国长安的反感情绪,间接推动重组事项的进展。2004年,江铃集团与中国长安旗下的长安汽车合资组建了江铃控股。江铃控股目前持有江铃汽车41%的股权,是江铃汽车的第一大股东,双方在合作十年以来,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并不断在一些项目上展开合作。今年7月,江铃汽车收购了中国长安旗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太原长安重汽的全部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长安的压力。
不过,目前江西省和中国长安方面对于昌河汽车的“独立方案”尚未予以正式公布,江铃集团和江铃汽车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均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回应。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江西省政府的推动下,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或将作为战略投资者,给昌河汽车进行资金“输血”。江西铜业作为江西省属国企,号称江西省最有钱的国有企业,财务数据显示,江西铜业2011年净利润高达65亿元,2012年为52亿元。近年来,手握大量资金的江西铜业在主业之外,开始寻求其他领域的突破,曾经担任江西铜业董事长、现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李贻煌,还曾于今年3月在江铃汽车的小蓝基地专门听取了江西省工信委、江铃集团、昌河汽车等负责人的汇报。知情人士称,在李贻煌等江西省领导的推动下,拥有资金优势的江西铜业有可能担当起重组昌河汽车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投资者角色。
而在江铃集团和江西铜业有可能联手重组昌河汽车之外,近日有媒体称北汽方面也一直在“觊觎”昌河汽车的资产,收购昌河汽车除了能为北汽带来市场份额方面的突破之外,还能实现其在中部地区的落子。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北汽方面并未对此事予以正面回复;而有分析人士称,处于保护地方汽车产业的目的,江西省政府或许很难接纳北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