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不是教条主义
-
相关简介:□郭凯 笔者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曾经听过肯尼迪政府学院罗德里克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国际贸易政策”一课,同学中也有一些是跟随罗德里克教授完成博士论文的,因此或多或少地对他的学术观点有些了解。罗德里克教授,向来以其用主流方法却得出非主流结论而著称于学术界。他的不断努力,不仅使得他有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也使得他赢得了其他主流经济学家的尊重。 “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对自己主要学术思想的很好归纳。罗德里克教授的研究始终是基于严谨的现代经济学范式,无论是从模型还是到实证,这正是
-
文章来源:择股网作者:股海网发布时间:2009-07-19浏览次数:
□郭凯
笔者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曾经听过肯尼迪政府学院罗德里克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国际贸易政策”一课,同学中也有一些是跟随罗德里克教授完成博士论文的,因此或多或少地对他的学术观点有些了解。罗德里克教授,向来以其用主流方法却得出非主流结论而著称于学术界。他的不断努力,不仅使得他有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也使得他赢得了其他主流经济学家的尊重。
“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对自己主要学术思想的很好归纳。罗德里克教授的研究始终是基于严谨的现代经济学范式,无论是从模型还是到实证,这正是他所说的“相同的经济学”的含义。但同时,罗德里克教授意识到现代经济学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一套意识形态,更不应该是教条主义,通过对具体约束条件和制度环境的深刻体察,罗德里克教授往往能得出与主流观点并不一致的结论,同时这些结论是根据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这也就是“不同的政策处方”所指的。近十几年来,随着主流经济学在中国越来越广的传播,国内出现了两种对主流经济学完全不同,但都是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全面接受,以为用了最好的技术和方法,得到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和科学的,从而忽视了很多模型和理论背后隐含的假设并不符合于中国的现实这一巨大缺陷;另一种则是全面否定,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的具体现实,充斥意识形态为理由,从而把主流经济学严谨的科学方法也一并否定。在这个意义上,《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中文版的面试,对中国读者正确理解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政策含义,尤其重要。
这本书里观点十分丰富,一些笔者十分认可,另外一些则仍然值得商榷。不过正如罗德里克教授在书中所说,经济学家应该保持“谦逊”——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未必时时正确,罗德里克教授本人的观点也是一样。虽然说仁者见仁,几个笔者认为精彩的观点还是值得在此简单的回顾一下。
次优选择和因地制宜
本书前三章的核心是:最优的选择常常是不可行的,因此几乎所有的改革面临的都是一个次优选择的问题,而在做次优选择的时候,因地制宜尤其重要。任何一个经济,都有其历史,现行的制度和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约束。如果真的可以全部推倒重来,那休克疗法和机械遵守“华盛顿共识”未尝不好——在一张白纸上,你自然可以把已知的好政策好制度都用上。但问题就是全部推倒重来并不现实,任何经济都并不只是一张白纸,在改革时如果不充分考虑那些现实的约束,看似“最优”的改革方案,带来的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这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反复强调“局部知识”的原因,因为每个地方所面临的约束都是不同的。这也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发展了“增长诊断法”的原因,这是一个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识别阻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瓶颈的方法,不同的地方这个瓶颈显然是不同的。这更是罗德里克教授对东亚经验倍加推崇的原因,因为他认为东亚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东亚没有遵守“华盛顿共识”的标准药方,而是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实行的经济改革从而实现了经济腾飞。
政府角色和产业政策
罗德里克教授最著名,但是也最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大概还是他对政府角色和产业政策的强调。罗德里克教授对早就被主流经济学界否定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始终具有同情心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国家自我发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以及适当的产业政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可以事先知道一个国家更擅长生产什么,而发现一个国家的优势所在这件事情如果完全依赖市场进行,由于罗德里克教授强调的“信息外部性”的存在,则会造成投入不足。在很多时候,一个产业的兴起依赖于很多相关产业的存在。但由于罗德里克教授指出的“协调外部性”,这些产业也未必会自动出现,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政府的产业政策就可以起到一个协调作用,引导企业对相关产业进行投入。不过也如罗德里克教授所指出,在过去这些年取得良好经济增长成绩的经济中既有韩国这样政府有着很强产业政策的地方,也有香港这样政府没有任何产业政策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罗德里克教授却并没有明言。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虽然是由多篇学术论文合并而成,但由于罗德里克教授有着清晰的学术思路贯穿全书,且遵守一致的方法论,使得全书读下来一气呵成,十分连贯。读罢此书,让人不得不佩服罗德里克教授的智慧,严谨和独立思维。罗德里克教授对很多主流观点有力和令人信服的批判,相信会让很多读者认同:经济学不是教条主义。
笔者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曾经听过肯尼迪政府学院罗德里克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国际贸易政策”一课,同学中也有一些是跟随罗德里克教授完成博士论文的,因此或多或少地对他的学术观点有些了解。罗德里克教授,向来以其用主流方法却得出非主流结论而著称于学术界。他的不断努力,不仅使得他有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也使得他赢得了其他主流经济学家的尊重。
“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对自己主要学术思想的很好归纳。罗德里克教授的研究始终是基于严谨的现代经济学范式,无论是从模型还是到实证,这正是他所说的“相同的经济学”的含义。但同时,罗德里克教授意识到现代经济学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一套意识形态,更不应该是教条主义,通过对具体约束条件和制度环境的深刻体察,罗德里克教授往往能得出与主流观点并不一致的结论,同时这些结论是根据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这也就是“不同的政策处方”所指的。近十几年来,随着主流经济学在中国越来越广的传播,国内出现了两种对主流经济学完全不同,但都是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全面接受,以为用了最好的技术和方法,得到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和科学的,从而忽视了很多模型和理论背后隐含的假设并不符合于中国的现实这一巨大缺陷;另一种则是全面否定,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的具体现实,充斥意识形态为理由,从而把主流经济学严谨的科学方法也一并否定。在这个意义上,《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中文版的面试,对中国读者正确理解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政策含义,尤其重要。
这本书里观点十分丰富,一些笔者十分认可,另外一些则仍然值得商榷。不过正如罗德里克教授在书中所说,经济学家应该保持“谦逊”——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未必时时正确,罗德里克教授本人的观点也是一样。虽然说仁者见仁,几个笔者认为精彩的观点还是值得在此简单的回顾一下。
次优选择和因地制宜
本书前三章的核心是:最优的选择常常是不可行的,因此几乎所有的改革面临的都是一个次优选择的问题,而在做次优选择的时候,因地制宜尤其重要。任何一个经济,都有其历史,现行的制度和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约束。如果真的可以全部推倒重来,那休克疗法和机械遵守“华盛顿共识”未尝不好——在一张白纸上,你自然可以把已知的好政策好制度都用上。但问题就是全部推倒重来并不现实,任何经济都并不只是一张白纸,在改革时如果不充分考虑那些现实的约束,看似“最优”的改革方案,带来的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这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反复强调“局部知识”的原因,因为每个地方所面临的约束都是不同的。这也正是罗德里克教授发展了“增长诊断法”的原因,这是一个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识别阻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瓶颈的方法,不同的地方这个瓶颈显然是不同的。这更是罗德里克教授对东亚经验倍加推崇的原因,因为他认为东亚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东亚没有遵守“华盛顿共识”的标准药方,而是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实行的经济改革从而实现了经济腾飞。
政府角色和产业政策
罗德里克教授最著名,但是也最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大概还是他对政府角色和产业政策的强调。罗德里克教授对早就被主流经济学界否定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始终具有同情心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国家自我发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以及适当的产业政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可以事先知道一个国家更擅长生产什么,而发现一个国家的优势所在这件事情如果完全依赖市场进行,由于罗德里克教授强调的“信息外部性”的存在,则会造成投入不足。在很多时候,一个产业的兴起依赖于很多相关产业的存在。但由于罗德里克教授指出的“协调外部性”,这些产业也未必会自动出现,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政府的产业政策就可以起到一个协调作用,引导企业对相关产业进行投入。不过也如罗德里克教授所指出,在过去这些年取得良好经济增长成绩的经济中既有韩国这样政府有着很强产业政策的地方,也有香港这样政府没有任何产业政策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罗德里克教授却并没有明言。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虽然是由多篇学术论文合并而成,但由于罗德里克教授有着清晰的学术思路贯穿全书,且遵守一致的方法论,使得全书读下来一气呵成,十分连贯。读罢此书,让人不得不佩服罗德里克教授的智慧,严谨和独立思维。罗德里克教授对很多主流观点有力和令人信服的批判,相信会让很多读者认同:经济学不是教条主义。
上一篇:重塑国家精神:从小国心态到大国理性
下一篇:机构操盘手使用的开盘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