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学生的惊人选择 目标朴实收益高
-
相关简介:用什么方法能选出值得投资的好股票? 这是全世界投资者永远关心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股票的方法。 简单的有趋势分析、基本面研究,高深的有各种模型和理论,甚至有人将易经、八卦用作选股,但往往输多赢少。 美国的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在自传中谈过一个让机构投资者大跌眼镜的选股案例。 有人让一些毫无证券知识的7年级学生,选择一组股票,并跟踪对比该组股票组合与大盘的走势。 结果发现,实验期内7年级学生们的投资收益为69%,不仅跑赢同期标普指数26%的涨幅,还超越了绝大部分基金的业绩
-
文章来源:股海网作者:股海网发布时间:2016-10-20浏览次数:
用什么方法能选出值得投资的好股票?
这是全世界投资者永远关心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股票的方法。
简单的有趋势分析、基本面研究,“高深”的有各种模型和理论,甚至有人将易经、八卦用作选股,但往往输多赢少。
美国的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在自传中谈过一个让机构投资者大跌眼镜的选股案例。
有人让一些毫无证券知识的7年级学生,选择一组股票,并跟踪对比该组股票组合与大盘的走势。
结果发现,实验期内7年级学生们的投资收益为69%,不仅跑赢同期标普指数26%的涨幅,还超越了绝大部分基金的业绩。
7年级学生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他们的选股思路简单而朴实——他们喜欢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
就在去年,《巴伦周刊》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选择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喜爱的10个品牌,将这些品牌所属的上市公司股价编制成“米歇尔指数”,与大盘对比。
结果是10年前在该指数上投资100美元,近期价值可达504美元,4倍收益,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却亏损30%。
在正常的商业环境中,一家公司能否成功,取决于其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其新近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狂热追捧,并带给公司巨额营收和市值。
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对“好产品”的极致追求。
受此启发,《投资者报》编辑部也试图寻找A股市场中,那些拥有“苹果基因”、产品被消费者拥趸的公司。
事实上,这很难。
在A股1900多家上市公司中,许多公司的产品并不为人所知,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公司,占公司总数比例较低。此外,那些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的公司中,能持续追求消费者体验、提供优质产品的公司,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公司约500余家,占比约25%,而这500家公司中,产品为人熟知的公司不到一半,能称得上“好产品”的公司则更少。
当然,“好产品”本不该仅限于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有形产品,在金融和服务业,也有招商银行、苏宁电器这样的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企业,在钢铁、机械等领域,也有宝钢、徐工等优秀的重工业产品制造商。
但为便于普通投资者理解和衡量,我们这次还是把筛选范围限定在“与普通投资者直接相关”的产品上。
最后,通过对范围内上市公司的产品专注度、行业地位、利润水平以及客户体验四个方面的评估,我们选择了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万科、云南白药等50家公司,这些公司所提供的产品长期以来积累的客户口碑,明显高于同行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产品创新和客户体验的追求,也得到我们的认可。
这些公司是否能像7年级学生组合、米歇尔指数一样,给投资者带来明显高于市场水平的收益?
我们研究发现,以2005年8月25日为比较基点,50家入选公司的组合指数上涨了543%,而同期上证综指涨幅仅为121%。四倍于大盘的表现,再此证明“好产品”的确成就“好股票”。
A股市场中“好产品”公司的缺失,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如出一辙。
过去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大部分源自固定资产投资和低端的产品代工,消费所占的比例一直不高。
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依赖投资拉动的上游产业,往往容易在短期获得巨额回报,而依赖消费的终端产业,则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见到成效。
在短期快回报和长期慢收益之间,大部分企业和资本,都会选择前者。
这种价值导向,势必只有少数“笨人”愿意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创好品牌;而那些“聪明人”,总是能找到更快赚钱的办法,即使做产品和品牌,也不忘寻找“捷径”,做出“三聚氰胺奶粉”之类的东西来牟利。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曾在大连做过一次演讲。
他认为,成就一个世界品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需要企业把大量精力投入在产品、营销和人员培训上。
“你们扪心自问,有几位中国企业家能够做到同样的事情?”他的诘问让在场的企业家无语。
日前,“食盐专营”热爆了市场舆论氛围,究竟对相关产品的质量提升有没有间接影响呢?
我们不妨再向前思考多一步,怎样才能在市场反应中既快人一步,而且稳守突击?又怎样借助此理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炒股水平?